以“智造”为标志的“工业4.0”革命正在德国掀起。“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应用、大规模生产、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机器高度数字化、网络化、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将物联网和智能服务引入制造业。三大主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
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本质是实现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高度融合,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德国经济的特点是工业基础雄厚,尤其是机械设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所以工业4.0的实施绝对是德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工业4.0引发的以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使得职业教育4.0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德国的“工业4.0”旨在支持研发;研发和创新新一代革命性工业技术,并已成为德国的国家战略。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将机械生产与互联网、物联网紧密结合,实现了原材料配送、生产、物流的智能化。
信息技术技能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加,这些变化在金属加工和电子技术职业中已经很明显,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装配工和生产技术员领域。在数字社会,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因此,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体思维,我们可以培养一种独立和关键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工业4.0时代,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综合技能培养和专业跨界合作学习。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要求学生修非常高的学分,而且他们涵盖了多种知识领域。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当工人,还可以当经理。
围绕信息化更新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第一,针对职业信息化需求的专业更新。受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委托,联邦职业学院(BIBB)将优化和更新四种双重信息技术职业,即信息技术(IT)专员、IT系统电子工程师、IT系统销售员和IT销售人员。第二,教育培训的内容强化了信息含量。三是加强数字化学习方式和环境建设。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 4.0 的问题,也能够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随着中国人力成本以每年8.5%幅度的增加以及国内通胀幅度的提升,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步丧失;对于高效和品质的追求成为新的挑战,其中推动自动化是十分有效的方案。
首先,重新定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积极迎接“工业 4.0 ”或“中国制造 2025 ”的时代特征。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厘定,以信息化素养为核心的多种复合型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导向。
第三,一批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的职业更新形式将会出现,由此对应的一批专业亟需更新培养的标准、环节、设备和环境等人才培养系统。
德国这轮智能制造革命树立了全球工业制造全新标杆。尽管很多中国企业尚未摆脱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但也有不少企业进入了自动化生产的“工业3.0”时代,加之国内互联网与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完全能够参与“工业4.0”智能制造技术革命。
中国“制造”走向“智造”,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制度创新,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再者,智慧生产,生产制造应紧密结合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最后,知识引进,围绕产业平台,引入德国等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