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广东的技术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变态 技能’变态’ 教育’变态’ _职业教育最新咨询-深圳招生网插图

制造强国呼唤“技术青年”!从“专员”到“通才”,再到“项目专家”,这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员工技能“再升级”的途径。逐步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制造企业纷纷走上智能制造转型之路,从传统制造工厂向数字化工厂转型,企业的组织形态、人才结构、能力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岗位胜任力模型需要重新定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转型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工作内容变了,对人的技能要求变了,有很多新东西要学!”据某电子人力资源部门培训负责人介绍,面对转型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HR需要跟上工厂技术发展的进度,把握工厂的技术要求,进行精准的聚焦培训。因此技能培训体系和培训环境同步升级。围绕天赋技能树建立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增加了实用装备的投入。建成了PLC、机器人、智能测试、自动化设备组装与维护实训室。

“还好,一开始我选择了学技能。现在,我可以感受到实现梦想的喜悦,获得一个好的工作机会。”临近年底,20岁的揭阳小伙钟庆贤还在广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忙碌着,去年年底,他在首届全国技能大赛室内装饰设计项目中获奖后,被公司选中。公司破例聘请他为技术员,参与建设项目的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进度控制,还负责一些科研项目。

为什么有一技之长?技能带来哪些改变?不仅是钟庆贤,近年来,一批广东技能生通过各种技能大赛平台,找到了成材、圆梦的机会。有的人成为最年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的被破格授予高级职称留校任教,有的被龙头企业破格录取.这些“新匠人”参与社会的精彩背后,是广东技术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突破。

自2011年广东参加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以来,十年来,广东加快构建以世界赛为龙头、国家赛为主体、省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不断开展竞赛成果转化、标准优化、推广应用等工作。不仅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代训的良好氛围和人才培养体系,而且带动了劳动光荣、技能人才辈出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加快了为中国制造制造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打破职业“天花板”,百万年薪破格。

【制造强国】广东的技术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变态 技能’变态’ 教育’变态’ _职业教育最新咨询-深圳招生网插图1

“夺冠后的第二天,我接到一家国企的电话,说想被邀请到他们公司工作。”钟庆贤介绍,以前这家企业只招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入职后起薪超过万元。“现在不但愿意收我,还申请了普通实习生两倍的实习工资。”他高兴地说。

刚满18岁,也是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刘思雨,收到了新世界科技集团百万年薪邀请,并成功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

“这种技能型人才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我们愿意做安奴

同样获得公司高薪“绣球”的还有获得2019喀山未来技能大赛无人机操作专项赛银牌的梁振伟。“毕业前,我被广州迪飞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提前预定,让我加入研发& amp研发部门。d工程师。R & ampd需要技术和操作能力强的人。在我们团队里,我这个技校生感觉不比本科生和研究生差。”梁振伟笑着说道。

“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做支撑,没有大型技能竞赛的惊人成绩做背书,作为一个高中辍学生,有多少公司会看重我,愿意用研究生的工资聘用我?”毕业于广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陈艳曾参加过《死亡竞赛》的选拔赛,他道出了技能人才受欢迎的背后原因。

“现在在深圳前海从事移动机器人设计研发,月薪差不多3万元。”他说,自己在学习技能上的优异表现,让他突破了所谓的学历,找到了一份以前从未想过的好工作。看

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路,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大国工匠”破圈▶▷ 精神认同和物质奖励并重

“国家和省市对我们技能青年的礼遇很多,感觉特别受尊重,这也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走这条路。”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原型制作项目冠军许思路表示,近年来通过各类比赛和宣传,技能人才不再只在专业领域被知晓,也赢得了更广泛大众、更宽阔领域的接纳。

对于这一点,新晋全国冠军、刚刚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拿下数控车项目金牌的吴伟康也深有体会:“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将获得副高职称,并以员工编制的待遇入职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段时间我们还在特制印泥上按下自己的手印,手印被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永久收藏。”他表示,这样全方位的鼓励举措将激发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做“大国工匠”,形成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培养的积极氛围。

“不仅有精神上的认同,也有真金白银的奖励。”来自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罗丽萍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拿下商品展示项目银牌。“比赛结束后,中央和省里分别奖励了我18万元和30万元奖金,这笔资金不仅改善了我的家庭经济环境,也是我事业起步的启动资金。我还有幸获得了广东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对我之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这位来自贫困家庭、年轻有为的前国手说。如今,罗丽萍留校成为一名教师,立志帮助更多年轻人通过技能脱贫成才。

和她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张志坤、张志斌两兄弟。他们分别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摘得世界冠军,被称为闪耀在“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中国“双子星”,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最年轻专家。

“我们的切身经历告诉大家,考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学好技能当一名优秀的技工一样也是成才。”张志坤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国制造的未来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我们愿意做播撒技能成才‘火种’的人。”

有力支撑▶▷ 技工教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们坚持对标世赛标准,把大赛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培训中。目前,广东技能人才共计13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43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比重达33.3%,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国赛、省赛皆对标国赛,以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为例,所有86个项目均服务于实体经济,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70%,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树立了“风向标”。

同时,广东对接世赛标准,参与开发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不断开发新职业、新标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充分衔接新基建,包含工业4.0、移动机器人、汽车智能化、光电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世赛项目标准转化可开发国家层面的新职业,推动企业的劳动组织与技术方式变革。”该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广东还积极推进全省技工院校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将世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我们正努力将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将竞赛课题向实训课题转化,将竞赛训练方式向教学实训方式转化,将竞赛场地向实训场地转化,将单一型教师向‘工匠型’教师转化。”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冯为远说。

他还表示:“坚持产教融合,是培养一流技能人才的关键。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了8个校企双职示范园,与超过2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努力让广东技工和广东制造共成长。”

此外,广东还借助各种技能大赛推动就业创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其中,充分借鉴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经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产业人员职业技能竞赛等多项活动,广泛提高劳动者素质。2020年,广东开展“粤菜师傅”培训7.1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0万人;开展“南粤家政”培训33.86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51万人;“广东技工”队伍不断壮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记者 肖文舸 实习生 高戈匀 俞天

来源:南方日报

拓展阅读:荀凤元:制造强国呼唤涌现更多“技能青年” 

当前,制造强国谁来制造,这是个严峻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加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技能人才匮乏,特别是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令人堪忧。

从我国的就业结构看,在制造业领域闹“技工荒”的现象持续存在。据统计,我国就业人口达到7.76亿人,技能劳动者就业总量1.65亿人左右,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多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占技能劳动者就业总人数的24%左右。

造成“技工荒”现象持续存在,有很多现实的原因:一是制造业企业职工收入不高和人们对传统制造业的偏见,青年技能劳动者不愿意选择制造类企业,往往把公务员和所谓“效益”较好的一些行业,比如证券、银行、电力、石油等行业做为首选;二是多数青年技能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达不到制造企业技术岗位要求,普遍存在“学历高、技能低”和“资历深、技术差”的现象;三是我国青年人口急剧减少。我国将15~34岁的人口定为青年,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18~35岁年龄段青年人口从2017年的3.66亿将减少到2022年的3.44亿,5年间预计将减少2200多万人。

同时,伴随着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制造产业对技能人才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制造企业员工需要具备应对工业4.0的基本素质,传统的工艺类岗位也面临着数字化改造,数字化建模、逆向造型、3D打印、精密测量与检验岗位越来越重要。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需求。随着国家有计划地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会普及应用,需要大量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制造业是工业2.0、3.0、4.0多种水平并存,并逐渐向高层次转变的趋势,对传统制造类技能人才仍有着持续需求。从2019年第一季度就业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来看,机械加工行业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仍高居榜首,大量岗位招不到青年技术员工。

制造产业青年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会严重影响到国家制造业的创新活力,降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备力量不足,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但目前,选择“上技校,学技术,找工作”依然是青年的“无奈之举”,近些年来青年学生选择制造业专业的热情也在持续下降。来自技工院校一份对5000多名学生家长的招生问卷调查显示,有90%的中学生家长让孩子上职校首选学历而不是看重技能,有80%的中学生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制造“进工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500万职校在校生制造业专业人数不足500万人,距我国制造业对青年技能人才需求相差甚远,技能成才还没有成为广大青年对未来职业的理性选择。

况且,还有不少职业学校学生以升学为目标,以取得学历证书为目的,对学习掌握精湛制造技术并不上心,毕业后短时间内还不能成为合格技术工人。目前看来,青年排斥“制造技能”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太多的社会待遇与学历挂钩所形成的深远影响,盲目追求学历依然成为青年技能发展的羁绊,影响着青年技能成才之路。制造强国呼唤“技能青年”,智能制造更不能缺少“青年工匠”。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决定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国家希望通过开展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倡议新时代青年积极投身于中国制造,成为制造强国的栋梁之才;培养适应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富有产业创新精神的青年工匠、大国工匠,建设一支庞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制造强国梦,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制造强国呼唤“技能青年”,希望青年认识到技能也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在社会上涌现出更多“技能青年”。

(作者系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智库技工教育专家  荀凤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在线报名 点击咨询 扫码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