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西方国家为减少贫困投入了大量的经济发展援助,但效果仍令人担忧。以伊斯特利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世界人类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全球数亿贫困人口仍挣扎在生存边缘,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发展援助;第二,过去几年,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输送经济援助,但收效甚微,被称为“东方悲剧”。

中国正处于从巩固扶贫成果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转型期。如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阶层的代际传递,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趋势等维度,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人的发展相融合、摆脱贫困、振兴农村的发展道路。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人口脱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解决世界贫困人口深度脱贫提供了理论镜鉴和中国方案。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为世界减贫贡献力量中国职业教育计划_职业教育最新咨询-深圳招生网插图

探索“职业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摆脱“增长快、扶贫慢”的恶性循环

“一人职业教育,一人就业,一家脱贫”,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主要动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无论是对于城市迁移还是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将不同性格禀赋和能力的人匹配到工作岗位上,将个人需求与社会要求有机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长与减贫并无必然联系,“增长快、减贫慢”的现象在非洲低收入国家尤为突出。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经济增长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前提条件在于是否有完整的教育理念和福利政策。

在这一点上,我国应该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扶贫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支持体系应该覆盖各个方面。结合当地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和技能培训,从“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区域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协调推进。一是以发展能力、赋权和发展技能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聚焦发展导向,拓宽扶贫空间,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救助机制;三是明确发展思路,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践证明,中国打赢了一场彻底的脱贫攻坚战,从源头上打破了“快速增长、缓慢脱贫”的恶性循环,实现了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得出“职业教育共富”的核心理念,解决“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问题

“东方悲剧”的另一个未解难题在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困境。原因在于全球治理体系的供需失衡。在全球治理体系下,如何保持供需平衡,践行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人才的适用性是贯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外部支持力量来看,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内在发展动力来看,在缓解物质贫困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是主体对自我的回归和对人性的超越。依靠传统教育传授技术技能,已经不足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要激发从“我要发展”到“我要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追求自我价值。这是积聚乡村力量,提升个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

因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注重内外兼修,从人才的适用性角度积极探索从脱贫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西方国家通过持续大量进口经济援助,却无法满足贫困地区人口发展需求的“不对症”问题,从方法论上解决了“东方悲剧”中的“高投入”。

低产出”发展难题。

指明“职教中国”发展方向,构建“命运共同体”职教大联合

近年来,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以实现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为最低目标,从“生命共同体”的高度指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发展方向,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国内方面,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影响最为深远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为世界人民的脱贫和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贡献。不仅如此,我国还通过实施东西部职教结对帮扶,以及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开设职前职后培训等举措,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行动方案。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成效突出,是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人力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国际方面,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搭建“一带一路”平台,将中国的职教帮扶方案和减贫发展经验同沿线各国分享,为世界发展不断输送人才资源、提供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共产品。如具有中国特色的“鲁班工坊”已在19个国家落地实施,由中国职业院校开发的5项有色金属专业标准获批赞比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等。通过加强战略合作和国际交流,帮助世界上亟待摆脱贫困但又苦于发展的国家和人民以新的理念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职教大联合,为充分应对全球贫困治理,敦促各国形成相互包容、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吴琼工作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鹏工作单位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吴琼 陈鹏

《中国教育报》2022年09月20日第5版 版名:职教周刊

作者 baixiaohu

在线报名 点击咨询 扫码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