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天津召开。来自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工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代表与会,围绕“后疫情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变化、新途径、新技能”的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广泛讨论。大会形成《天津倡议》,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成就,介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呼吁共同推进全球职业教育务实合作,引起社会热议。
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一直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令人振奋的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逐步深度融入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潮流,能够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和义务,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是不断凸显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和类型属性。中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更加突出的位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强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和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转变,进入了质量提升、价值增值、能力赋能的新阶段。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和现代治理,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
第二,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的功能价值和人民立场。中国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有效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办职业教育中,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待,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多受教育的获得感,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人生道路上大放异彩。中国已经建立了免除、补充、资助、奖励、贷款等完整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据统计,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和助学金分别覆盖90%以上和40%以上的学生。我国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61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保持强劲韧性和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第三,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和国际交流。扎根本土、面向市场、服务行业是我国政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多年来,中国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紧盯产业链、市场信号、技术前沿和民生需求,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同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深化,有效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疫情冲击下,我国职业教育还能积极参与重大公共危机治理,在顺应潮流、求变中发挥更大的促经济惠民生作用,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储备强大的技术和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博采众长,中外融合,不断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世界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自2016年泰国第一家鲁班工坊成立以来,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品牌已拓展至19个国家,20家鲁班工坊相继投入运营。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交流中坚定自信,在拥抱潮流中创新发展,致力于优化职业教育对外合作交流机制,为世界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共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李明亮,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