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6日,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苗绣是来自生产线的NPC代表。她的发言是《关于进一步完善技能工人成长成才平台,提升技能稳就业》。
一个是提高质量,一个是提升形象。这是2022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工作的两大任务。全国两会期间,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形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近日,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本科职业学校32所;高等职业(初级)学校1486所;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本科12.93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1590.1万人。
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年轻人实现技能成才梦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伴随着“无奈的选择”“自卑”等词汇的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
“‘职业高考’是全国统一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认为,此举有利于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实现职业教育内部渗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职业本科教育.”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徐凌认为,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客观要求,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适应性的重要创新举措。
设立全国工匠日。
“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技能人才无疑是中流砥柱。但尊重劳动和技能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学院院长郑亚丽建议设立全国工匠日,呼吁全社会尊重劳动和技能。
郑亚丽认为,设立国家工匠日,有助于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助于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技能,人人有技能,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潮流,让个人感受到生活因技能而更美好,因成为工匠而更受社会尊重。
郑亚力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已经有试点经验,设立全国工匠日就是将地方行为升级为国家行为。比如2019年,杭州市人大决定从当年开始,将每年的9月26日定为杭州工匠日。2021年,苏州将每年的4月28日设立为苏州工匠日。
中国人大网2021年发布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中,有“每年5月的第二周为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内容。因此,郑亚丽建议,可以考虑将全国工匠日作为一年一度的职业教育周。同时,培育一批与“工匠”相关的国家级品牌活动,加强中国工匠的培养和选树,定期开展时代工匠寻访活动,成立工匠智库、工匠协会等社团组织,保障更多工匠的成长和成功。
考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Vo
革的‘牛鼻子’,是优化类型定位、畅通学生升学通道的关键。”最近,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职教高考”要成为高职招生的主渠道,今年,要在总结地方实践经验基础上,完善“职教高考”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实行职业教育高考的目的在于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实现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建议,加快制订并推行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制度实施方案。
葛道凯分析,“职教高考”制度的核心是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但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招收的学生文化素质基础不平衡,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差异较大,加之技能型考试的专业分类众多,考试内容难免复杂。此外,我国高职分类考试包括春季高考、单独招考、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注册入学、免试申请入学等多种方式,招考种类较多,却没有统一的招录标准。
同时,“招考培”制度也需分类优化。葛道凯建议,职教高考“文化素质”测试采取全国统一考试的形式实施,职业技能测试则采取省级层面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形式开展。在招录方面,要构建与生源数量相适应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进一步打破升学地域和学校限制,并鼓励综合性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参与。在培养方面,高等院校应对职教高考的学生进行单独分班、制定独立人才培养方案及考核评价方式等。
加快推进职业本科
“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是一个新鲜事物。”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职业本科发展时间较短、制度积累不够,与其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陈子季也表示,职业本科教育“是什么”“怎么办”“办成什么样”是职教战线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职业本科学校现有32所,其中民办22所、公办10所,2021年招生4.1万人、在校生数量12.9万人。职业本科学校数占高职(专科)学校总数的比例仅2.15%;招生规模占比仅0.74%。“离‘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要求相差较远。”许玲认为,职业本科教育试点院校数量较少,对职业本科教育的经费及政策投入亟需加强。
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共计197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141所。
“明确‘双高学校’升本是发展职业本科的主旋律,即‘双高学校’升格和举办职业本科专业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渠道。”郑亚莉认为,这批学校办学基础良好、实力雄厚,类型特色鲜明,能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陈子季表示,会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他还表示:目前全国专升本的比例已达20%,下一步力争让更多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
“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其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名称,与普通本科专业名称不一致,专业也未纳入相应目录,导致职业本科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事业编制考试报名时,专业不吻合资格审核不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应尽快将职业本科专业纳入“考公”“考编”目录。
来源:中国青年报